衡州陶瓷文化与产业发展思考
2020-05-14     (浏览次数:)

自衡阳地区古窑址最初发现至今,已经走过了四十余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工作和学术研究,已经对一些基本问题有了统一的认识:

第一,对衡阳窑业的分布状况及历史面貌的界定。衡阳地区制瓷业主要由青瓷、彩瓷、青白瓷三种窑场组成,关于各主要窑场的分布范围和产品特征、生产工艺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青瓷是唐宋时期衡阳制瓷业的大宗商品。

第二,关于衡阳窑业的发展史。衡阳窑场创烧于晚唐,五代时青瓷烧造兴盛,宋时持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有独树一帜的“粉地彩绘”瓷创烧,二者合成的衡阳窑业成为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湖南乃至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南宋晚期又在景德镇青白瓷系的影响下发展青白瓷窑,生产工艺不断变化发展。明清还有少量青花瓷窑,窑业衰而不息,形成延续至今的制瓷工业发展产业链。

第三,关于衡阳地区瓷器产品的特征和生产工艺,其产品种类丰富,造型多样,青瓷与彩瓷之间风格泾渭分明,但又融合有湖南地域特色和湘楚文化特征,并体现了茶酒文化、宗教民俗的时代特色,以自身的高超工艺和精美纹饰影响至周围诸市,乃至两广地区和东南亚一带。

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技艺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与发扬,因此衡阳窑业的研究和发展需要有突破,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保护、宣传、传承、发展衡州陶瓷的文化和陶瓷产业:

一是当地考古部门应确定研究课题,有目的选择年代延续较长,保存状况良好的窑址进行主动性发掘。如东阳渡蒋家窑、云集窑和归阳窑,窑场面积广,窑址文化堆积层厚达8—14米。同时,将地层发掘与考古类型学结合,梳理衡州窑分期,并加强科技考古学在其中的应用,更深入细致了解衡州窑的文化面貌与工艺发展状况。

二是衡阳地区制瓷业的变化发展与长沙窑的兴衰有一定契合性,以此为主,结合探寻衡阳窑口与长沙窑及其他地区窑口的交流情况,了解衡阳陶瓷文化的源流与发展。同时,对南宋以后衡阳瓷器产品的品质普遍比较粗疏的现象进行分析,弄清究竟是技术的衰退,还是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导致的结果,更好地了解与掌握衡阳地区古代制瓷业和衡阳古代社会状况、经济周期的变化规律。

三是组织学术团队进行课题研究,出版专著,召开学术会议。重视衡阳陶瓷历史文化的挖掘,定期举办衡州古陶瓷文化高峰论坛,确立衡州陶艺的高度和影响力。

四是筹建衡州窑古陶瓷博物馆,征集衡州窑精品器物,成立“衡州窑陶瓷工艺文化创意中心”,申请衡州窑陶瓷工艺非遗,传承衡州陶瓷生产工艺。

五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衡阳的陶瓷产业。可充分发挥衡州窑历史文化优势。衡阳有

130公里的百里窑场,有衡州窑、云集窑两个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又是全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厚重,历史悠久。艺术高度最后比的就是文化,文化高度又是以艺术为标杆。充分利用我们界牌陶瓷矿原材料优势。衡阳坐拥得天独厚的陶瓷资源,无论是储量还是品质都在亚洲排名前列。

衡阳拥有人才团队优势。衡阳目前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书法家、美术家协会会员

800余人,他们中大部分不能成为一流的书画家,但完全有条件成为陶瓷工艺大师或工艺美术大师。成立衡阳瓷艺研究所,研制、创烧一批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高度的瓷器,培养一批工艺大师;一个大师就是一座金矿、一个产业、一个无形工厂。

此外,还可以在珠晖区东阳渡、金甲岭、衡阳界牌、衡南云集、祁东归阳创建衡州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结合文旅打造产业特色小镇,发展乡村旅游等。

如何将原料优势、技术优势、文化优势、人才优势有机结合,转化为经济优势,这在衡阳大有可为,在文化、旅游、文物部门的规划下,通过学术界、艺术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大城大工业的背景下,陶瓷这一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