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润心

    匠心润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匠心润心 -> 正文

    精准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基于贫困残疾学生成长案例的帮扶研究

    编辑:辅导员工作室发布 发布时间:2025-10-10 点击:

    编者按:“匠心润心”是“匠心工商”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淬炼育人智慧的精品案例库,全体辅导员以九大职责为经纬,将育人实践凝练为“有温度、有解法、有共鸣”的教育叙事。案例通过真实生动的育人故事,聚焦学业预警转化、心理危机破局、网络舆情疏导等典型场景,系统展现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智慧。每个故事都深刻诠释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生动呈现了辅导员如何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构建“扶困、扶智、扶志”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本案例库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实践参考,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在高校育人实践中,特殊困境学生的成长帮扶始终是落实教育公平的核心命题。这类学生往往承受着经济拮据、身体障碍、心理压力等多重挑战,其发展需求亟待系统性支持。辅导员作为育人前线的关键力量,承载着精准识别困境、整合资源破局、激发内生动力、延伸育人价值的重要使命。如何突破单一资助模式,构建“物质帮扶与精神激励并重、解决当下困难与赋能长远发展结合”的全周期帮扶体系,成为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课题。本案例正是通过探索需求精准识别—资源协同联动—能力进阶培育—价值反哺传导的闭环路径,为特殊群体学生的成长赋能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一、案例介绍

    学生小杨,出生于贫困家庭,某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小杨13个月大时被诊断为运动神经严重受损,导致双腿无法站立行走,需终身依靠轮椅代步。多年治疗费用使家庭经济雪上加霜,负债累累,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筹款,求学路上全靠家人照料。中学阶段,母亲为陪读辞去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打零工保障其学业。考入大学后,辅导员敏锐识别其身体障碍、生活困难与学业发展的三重压力,牵头构建“精准帮扶+情感支撑+成长引导”育人体系,通过协调无障碍资源、强化学业支持、搭建技能实践平台等举措,助力其成长为校园励志典型。

    二、工作过程

    (一)案例背景

    1.学生困境凸显

    新生报到当天,辅导员在人群中注意到蜷缩在轮椅上的小杨,他眼神黯淡,母亲在一旁满脸愁容。通过初步交流得知,小杨面临三重困境:身体上,轮椅出行导致上下楼、日常移动极为困难;生活上,家庭经济拮据,母亲陪读无稳定收入,住宿及生活开支压力巨大;学业上,因身体不便需额外协调时间,担心因行动问题错失学习机会,内心充满焦虑。

    2.帮扶需求迫切

    小杨母亲向辅导员坦言:“孩子最怕的就是没学上,只要能让他安安心心读书,再苦再累我们都能扛。”这句话让辅导员深刻意识到,特殊困境学生不仅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无障碍的学习环境、持续的情感关怀和成长的机会,这也成为辅导员启动精准帮扶工作的直接动力。

    (二)案例事件

    9月开学季,小杨在母亲陪同下到校报到。辅导员第一时间与其母子沟通,详细了解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及实际困难,并实地查看宿舍和教学楼环境,发现普通宿舍设施对轮椅使用者并不友好,且教学楼多在高层,上课成为现实难题。小杨私下向辅导员坦言:“老师,我不怕辛苦,就怕因为行动不便跟不上课程进度。”这些情况让辅导员意识到,个案帮扶不能停留在表面,必须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于是立即向院系领导汇报情况,申请启动特殊学生帮扶机制。

    (三)工作内容

    1.协调资源筑根基,解决生活后顾之忧

    辅导员牵头成立专项帮扶小组,聚焦小杨的生活需求精准发力:一是优化住宿与教学环境。辅导员多次向院系领导汇报小杨的实际困难,推动领导班子专题研究解决方案。最终协调后勤部门为小杨母子安排带独立设施的小平房住宿,并免除水电等全部杂费;同时与教务部门沟通,将其所在班级固定教室调整至教学楼一楼,彻底消除上下课的楼层障碍;二是组建志愿服务队伍。考虑到小杨日常出行仍需协助,辅导员在班级团支部会议上发起倡议,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组建了5支“爱心护航小分队”,制定轮流接送制度,明确每日上下课、往返宿舍的陪护责任。遇到雨雪天气,辅导员会提前提醒队员做好防护,确保小杨安全到校。有一次暴雨倾盆,轮椅在台阶上打滑,辅导员带领4名学生干部用身体围成人墙,跪在积水里固定轮椅,这一场景让小杨深受触动,也坚定了辅导员持续帮扶的决心。

    2.多维发力强支撑,激发学业内生动力

    针对小杨的学业需求,辅导员从学业跟踪和情感激励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学业跟踪机制。辅导员主动与任课教师沟通,说明小杨的情况,协调课后辅导资源,确保他能及时解决学习难题。辅导员每周与小杨进行一次学业交流,了解课程进度和学习难点,帮助他制定学习计划。小杨凭借“不缺一节课、不虚度一小时”的坚持,顺利通过英语A级、计算机一级等考试,多次获得奖学金,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辅导员持续的跟踪与支持;二是强化情感与政策支持。辅导员借助学校“百千万”走访活动契机,协调院系领导一同前往小杨家慰问,送去慰问金并详细解读高校资助政策,缓解其家庭经济焦虑。同时,辅导员在班级开展“励志故事分享会”,鼓励小杨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他的坚韧打动了全班同学,也让他逐渐建立起自信。

    3.搭建平台促成长,引导回馈社会价值

    为助力小杨实现自我价值,辅导员结合其专业特长和成长需求搭建实践平台:一是指导创业实践。毕业实习阶段,辅导员了解到小杨有创业想法,便联合专业教师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梳理创业思路,利用所学技能开设了两家网店。从店铺注册、页面设计到运营推广,辅导员全程跟踪指导,协调学校创业孵化基地提供资源支持,助力其实现技能变现;二是支持公益反哺,得知小杨有返乡助学的意愿后,辅导员主动与当地扶贫部门对接,协助他办理相关手续,在老家创办公益文化馆。辅导员定期与小杨沟通文化馆运营情况,鼓励他坚持为周边小学生补习课程,将受助经历转化为助人行动,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成长闭环。

    三、工作成效

    1.学生成长蜕变显著

    在多方帮扶下,小杨在大学期间学业成绩优异,通过多项等级考试,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2次、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荣获校级“三好学生”4次、“十佳大学生”、“感动校园人物”等荣誉称号。从入学时“蜷缩在轮椅上的少年”到毕业时“挺直腰板的追梦者”,他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转变。毕业后,其网店稳定运营,文化馆累计服务学生超千人次,被当地评为“青年励志榜样”。

    2.育人效应持续辐射

    “爱心护航小分队”成为学校志愿服务品牌,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帮扶活动,班级形成了“互助友爱”的良好氛围。小杨的励志故事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渠道传播后,激励了众多学子。以该案例为契机,学校进一步完善了特殊学生帮扶制度,建立“一生一档”动态帮扶机制,帮扶模式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四、经验启示

    1.精准识别是前提,需倾注人文关怀

    辅导员在新生入学阶段通过细致观察、深入交流全面掌握特殊学生的身体、家庭、心理需求,避免“一刀切”帮扶。针对小杨的情况,从住宿、出行到学业的定制化方案,正是基于对其需求的精准把握,而持续的情感关怀更让帮扶有了温度。

    2.协同联动是保障,需凝聚多方合力

    特殊学生帮扶不能仅靠辅导员单打独斗,需构建“院系领导+辅导员+班级+社会”的联动体系。案例中,院系领导的政策支持、班级同学的日常陪护、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社会资源的对接,多方力量共同发力,才为小杨的成长保驾护航。

    3.精神赋能是核心,需激发内生动力

    物质帮扶是基础,精神激励才是长久之策。辅导员通过励志分享、情感沟通等方式,帮助小杨建立自信、明确目标,让“要我成长”转变为“我要成长”,这种内生动力的激发,是他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蜕变的关键。

    4.反哺教育是目标,需延伸育人价值

    资助育人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并回馈社会。辅导员通过支持小杨创业和公益教学,帮助他完成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让教育的温度在传承中不断延伸。

    该案例生动诠释了育人工作从“扶困”到“扶志”再到“扶智”的深层跨越。通过精准滴灌的资源支持、温暖有力的精神赋能、立足长远的技能培育,辅导员不仅助力特殊困境学生实现了从“受助者”向“助人者”的身份蜕变,更将个体成长的积极影响扩展为校园互助风尚。其实践价值不仅在于改变了一个青年的命运轨迹,更在于以“爱与担当”为火种,传递了教育公平的温度,彰显了育人工作“塑造生命、成就未来”的深层价值


    作者简介:杨东,男,中共党员,管理学、法学双硕士,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基层社会治理、教师胜任力、辅导员队伍建设等。

    • 庐阳校区地址:合肥市庐阳区北二环砀山路233号 邮编:230041    
      双凤校区地址:合肥市双凤经济开发区金宁路北16号 邮编:231131
    • 电话:0551-65658513

    CN域名备案:皖公网安备 34010302000142号 皖ICP备:05005285号-1

    EDU域名备案:皖公网安备 34012102000219号 皖ICP备:05005285号-2   Copyright©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