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匠心润心”是“匠心工商”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淬炼育人智慧的精品案例库,全体辅导员以九大职责为经纬,将育人实践凝练为“有温度、有解法、有共鸣”的教育叙事。案例通过真实生动的育人故事,聚焦学业预警转化、心理危机破局、网络舆情疏导等典型场景,系统展现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创新实践与育人智慧。每个故事都深刻诠释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生动呈现了辅导员如何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构建“扶困、扶智、扶志”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本案例库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实践参考,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双重使命。面对红色文化育人存在的载体创新不足、类型特色不显、知行转化乏力等共性难题,深化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成为类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本案例通过系统化设计、场景化实践与生态化赋能,探索出一条“精神铸魂-技能强基-人格塑形”的高职思政教育新路径,为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提供可复制的职教范式,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类型教育改革中的核心驱动力。
一、案例简介
本案例以A学校Z学院为实践样本,辅导员团队聚焦学生红色认同薄弱、实践转化脱节等痛点,以“红色经典助成长”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构建“价值浸润-实践淬炼-朋辈辐射”三维耦合育人模型,着力破解认知疏离与行为悬浮的双重困境。
二、案例分析
认知隔阂弱化心理认同。部分学生因感知红色文化的历史距离感与故事抽象性,普遍存在主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这种因认知疏离导致的认同偏差,使学生难以建立情感联结与价值共鸣,致使红色精神难以内化为个人行动准则,最终对其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以及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持续性影响。
单一形式抑制参与动能。传统红色教育长期依赖单向输出模式,内容呈现形式单一化,与高职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参与机制及交互式学习体验存在显著差距。此教学形态导致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持续处于被动接收状态,难以激发主体参与意识与内生动力,易引发认知疏离倾向,对红色文化传承的深度推进与教育愿景的全面落实形成结构性制约。
实践脱节阻滞行为转化。红色精神教育与高职学生的专业实践场景及校园生活场域缺乏深度耦合,导致精神价值向日常行为的实践性转化机制缺位。这种脱节现象使得红色文化教育长期滞留于概念传导层面,难以实现其对学生现实行动的规范指导价值,学生无法在具象化情境中践行红色精神,从根本上制约了其责任感与使命意识的系统性生成。
三、思路举措
辅导员团队立足高职育人特性,以“三维耦合”策略(价值浸润、实践淬炼、朋辈辐射)系统重构红色教育路径,打通“认知认同-情感内化-行为转化”的全链条育人生态。
在价值浸润维度,构建“双轨驱动的浸润式课堂”:一方面紧扣学生认知基础,创新活化主题班会与团课载体,通过精选红色影视片段解析、邀访老党员与退伍军人开展“情境式口述历史”,以具象化叙事破除历史疏离感,筑牢信仰培育的认知根基;另一方面常态化铺设红色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高参与度活动,构建“自主研读-深度分享-集体思辨”的主体性生长机制,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深化文化体认,实现从心理认同到价值定型的进阶升华。
于实践淬炼层面,打造“全域联动的行走式平台”:团队突破传统教育场域限制,将红色精神传承嵌入多元实践场景——既组织革命场馆深度研学、红色主题徒步等沉浸式历史体验,更着力推动专业技能与红色文化的基因级融合:艺术设计专业开发红色主题视觉海报、计算机专业搭建红色文化传播小程序等“专业嵌入式项目”,使学生在技术淬炼中自然传承精神基因;同步开展“红色文化进万家”志愿行动,在服务社会的真实场景中催化责任担当,形成“技能提升-精神内化-社会履责”的共生循环。
聚焦朋辈辐射效能,建立“内生驱动的榜样引领体系”:以解决认知与实践断层为核心,深度挖掘学生群体中的红色先锋典型,依托校园广播、融媒体矩阵构建“红色榜样全息图谱”,并通过年度“红色之星”评选与事迹分享会强化示范效能,使抽象精神转化为可感可学的身边标杆;更具突破性的是锻造“红色宣讲轻骑兵”青年尖兵,以直播宣讲、青春语态重构红色叙事逻辑,在“宣讲输出-自我反刍-再传播扩散”的链式反应中,既深化成员自身信念铸炼,更激活校园红色文化的自组织生态,形成裂变式育人效应。
四、工作成效
Z学院辅导员团队深入开展“红色经典助成长”品牌建设,育人成效实现系统性突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深度与情感认同显著增强,主动研习与传播红色精神蔚然成风;在沉浸式实践育人场景中,学生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行动自觉,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核心素养普遍提升。该品牌成功塑造为校园文化建设标杆工程,其相关经验被主流教育媒体专题报道,有效彰显红色文化培根铸魂的时代价值,全面赋能学生成长成才。
五、经验启示
锚定育人根本,强化价值内化。坚持将红色文化育人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路径,通过多元载体深化学生对红色精神内核的理解,构建“认知深化→情感认同→行为践行”的闭环机制,使红色文化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内驱力。
聚焦问题靶向,实施精准干预。针对高职学生认知特点与实践短板,定制分层分类教育方案。创新教学方法破解“历史疏离感”,开发情境化、项目式学习载体,提升教育供给与个体需求的匹配度。
贯通育人场域,构建协同生态。整合课堂主渠道、实践大课堂、文化软环境三维空间,打造“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文化浸润”一体化育人体系。强化产教融合,将红色基因植入专业实训、企业实习等真实场景。
激活协同动能,凝聚育人合力。建立家校红色教育联席机制,通过家长课堂、数字沟通平台强化共识。联动企业、社区等社会资源,构建“校-家-社”三维联动的红色文化育人共同体。
融合数智赋能,拓展育人半径。建设“云端红色资源库”,开发微课、直播、VR场馆等数字育人产品。发挥学生骨干“神经末梢”作用,构建“线上需求感知-线下精准响应”的双线联动机制。
“红色经典助成长”品牌实践生动诠释了红色文化育人从“单向灌输”到“多维共生”的范式跃迁。其核心价值在于:以“三维耦合”机制贯通认知内化链条,以“专业嵌入式”项目弥合知行鸿沟,以“朋辈自组织”生态激活育人动能,最终实现红色精神培育与职业素养提升的同频共振。这一探索不仅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可推广的思政工作方法论,更以“小切口”彰显“大思政”格局,印证了红色资源在培育新时代工匠中的战略支点作用。未来将持续深化育人品牌内涵建设,推动红色基因深度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红匠新人”注入源头活水。
作者简介:邬金,男,中共党员,艺术学硕士,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学生科科长、团总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