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在社会大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日,旅游健康学院组织乡村振兴实践团队走进黄山市休宁县源芳乡渔临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青春赋能乡村振兴,实践绘就美好渔临”为主题,聚焦青少年成长、民生调研与产业振兴,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一、村校共话——解锁基层治理幸福密码
实践团队一行得到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和大力支持。双方在渔临村党群服务中心进行了共话乡村基层治理的座谈会。座谈会上,团队指导老师殷宏伟首先对渔临村的热情接待和工作上的细致安排表示感谢,他向大家介绍了此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的活动背景以及主要活动内容,他还介绍了旅游健康学院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以及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并表示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开展各类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会上,实践团队的成员依次进行了自我介绍。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志健就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旅游健康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强调团队一行为渔临村带来了青春的活力和风采。他就近年来渔临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特色产业发展、集体经济增收、旅游景点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文明实践、乡村振兴措施等情况进行详细说明,为实践团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方向指引。双方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旅游管理、健身指导与管理、健康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等特色专业的优势,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在乡村旅游、研学旅行、康养休闲、民宿运营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座谈会上,大家了解到,渔临村位于源芳乡东南,由原来的渔潭村和盈丰村两个村并村后改名为渔临村,是一个以林、茶、竹、旅游经济为基础的典型生态旅游山村。近年来,当地大力发展文旅产业,集体经济逐年增加,村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荣获了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等众多荣誉称号。张志健表示希望同学们以此次实践为契机,为渔临村产业建设建言献策,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探访—共谋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为深入剖析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撑,实践团队系统考察了渔临村特色产业,以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业态培育为切入点,探寻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在休宁县源芳宏昌木竹制品加工厂,团队成员现场观摩竹子的加工、生产等工序,在生产车间,公司负责人向大家介绍了不同品类的竹制品的生产工艺以及加工方式、销售渠道等情况。在茶叶种植园,工作人员演示高山茶叶杀青、揉捻等技艺,团队成员亲手体验采茶、制茶流程,深刻理解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产业内涵。

团队同步考察黄山徽源芳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特色民宿老兵客栈,聚焦农业科技+文旅融合的新兴业态。工作人员带领大家参观了徽源芳品牌菜籽油的生产车间,向大家介绍不同设备的作用和生产工艺,特别介绍了菜籽油精炼的工序工艺,深刻阐释科技赋能农业提质增效的创新实践。


在老兵客栈中,退役军人创业者分享红色文化+乡村民宿的经营理念,展现退伍不褪色、创业助振兴的担当精神。调研发现,传统产业虽具备文化底蕴与技艺基础,但面临销售渠道单一、品牌知名度不足等共性痛点,亟须通过数字化改造与文创赋能实现突围。调研团队根据调研结果,团队提出为渔临村构建文化传承、科技赋能、文旅联动的立体化产业振兴路径。未来双方将围绕这一路径持续深入开展交流合作。
三、五维赋能—授业解惑助力儿童成长
“行益课堂”是年轻的退役军人、中国好人、渔临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健免费为全乡的留守儿童开设的公益课堂,创办以来每年为数十名留守儿童开展公益辅导。团队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为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大家认真策划,细致准备,围绕专业特色和兴趣爱好,团队以“五维赋能”为纽带,为渔临村留守儿童打造了一场知识与趣味交融的成长盛宴。团队志愿者化身“成长引路人”,通过课业辅导、艺术启蒙、非遗体验、体能训练与科技探索五大模块,在儿童心中播撒下梦想的种子。

课业辅导环节,志愿者针对语文、数学等学科设计“趣味学习包”,将作业答疑转化为“知识大闯关”,增添学习的趣味性。绘画书法教学中,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用毛笔书写,在色彩与线条间感受艺术之美。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志愿者王浩婷依据专业学习中的非遗面塑技艺,指导孩子们通过一双双小手揉捏出“小兔子”“大熊猫”等作品,让非遗文化在孩子们指尖悄然传承。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志愿者孔可璐将少儿体适能训练带到了课堂上,巧妙设计了“绳梯跳跃”“平衡木挑战”“标志盘敏捷反应力训练”等游戏,帮助孩子们提升身体协调性。最令孩子们雀跃的是无人机演示环节,志愿者操作无人机拍摄村庄全景,讲解无人机和航拍知识,当看到自己设计的渔临村航拍路线图在屏幕上呈现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科技的向往。




这场“授业解惑”之旅,不仅解决了留守儿童放假期间的问题,更以“学业+艺术+文化+科技+体育”的多元形式,为青少年成长注入多维动能。志愿者白家宝同学表示:“我们希望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打开世界的钥匙——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探索中筑梦,在成长中未来可期”!
四、躬身调研—倾听群众声音汇聚民心
团队以安徽省“百校千镇万村”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活动为指引,以“问卷调研+实地走访+案例访谈+课题研究”为模式对源芳乡渔临村进行了深度调研。调研紧紧围绕“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等部署和要求,进一步了解我省“千亿斤江淮粮仓”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乡村富民产业升级、乡村治理等工作的最新进展与成效,深入调研源芳乡渔临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状况。

调查前,团队成员认真整理问卷资料,熟悉问卷内容,在调查中,实践团队深入渔临村50余户家庭,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声,细心细致地与村民进行交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问卷数据的采集,受调查群众从土地利用、作物种植、农产品销售、村民议事、就业创业、家庭收入等方面都一一进行了问卷填写。针对每一个问题,志愿者都认真做好解释和记录,每一个数据的背后都是浓浓的乡土味。

调研中,村民张大娘对志愿者说:“家里年收入不高,有些农产品卖不出去,要是能有个更好的销售渠道就好了。”村民李阿姨说:“我现在在村里的榨油坊上班,通过学习不仅增长了见识,还能实实在在地解决就业,感觉真的很好。”村民陈大爷高兴地说:“感谢村里的干部们,每月给老人免费理发,村里还可以免费吃饭,这些都是政府给我们老人的。”面对村民朴实而真切地交流,团队成员感受深刻,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这场“躬身调研”的实践,让村民从“被动倾听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校地双方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赋能”。接下来,实践团队将以调研数据为支撑,撰写调研报告,为渔临村发展建设提供青春力量。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健亲切评价团队调研:“民心在真诚交流中汇聚,发展共识在务实调研中形成,校地协同的治理模式正为渔临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五、志愿服务—共绘美好乡村崭新篇章
社会实践期间,团队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团队深入山林腹地看望困难村民,并给他们送去了爱心物资,志愿者与他们聊起家常,热情地询问身体状况、生活情况。团队还专门开展了“给老人拍张照”志愿活动。快门按下,一张张饱经风霜的笑脸和一双双充满故事的双眼就此定格,同学们将打印好的照片送到老人手上,温情跃然纸上。



此外,志愿者还与黄山市蓝天救援队一起在源芳乡幸川村、渔临村开展暑期安全宣讲,通过渔临村益学堂开展留守儿童七彩夏令营活动,团队志愿者还化身乡村艺术家,完成“我爱渔临村”主题墙绘,为小小村落增添了艺术之美。



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旅游健康学院学子以知识传递希望,用调研服务民生,借专业赋能产业,在源芳乡渔临村留下了青春的足迹,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用实践书写答卷的初心与使命。团队负责人表示:“乡村振兴需要青春力量,我们将持续搭建校地合作桥梁,让青春在祖国大地上逐梦追光”!(撰稿:殷宏伟 一审:孙群 二审:刘燕 三审: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