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及校法协、校文史研学会部分学生代表,前往长丰县杨庙镇马郢村、刘云峰烈士纪念馆,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之旅守初心,乡村振兴看党建”主题党日活动。党总支师生们在革命先烈的精神滋养下筑牢信仰之基,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体验党建力量,激发锤炼能力本领、投身教育强国的意志决心。
一、追寻红色足迹:在缅怀先烈中筑牢初心使命
在庄严肃穆的刘云峰烈士纪念馆,泛黄的文献、斑驳的遗物、生动的影像,全方位展现了皖北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程。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肃穆的氛围,全体党员表示要铭记历史,深切缅怀先烈,在今后的教学和工作中,始终做到“严守纪律、实干担当”。

党员们边参观边讨论,在陈列馆内分组开展“微研讨”,围绕“革命先辈如何践行廉洁自律”“新时代党员如何传承优良作风”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这种“沉浸式学习+互动式研讨”的学习模式,使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二、深入农家院落:在鲜活案例中感悟乡村巨变
抵达马郢村后,党员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沿着“红色文化教育+生态农业体验+乡村振兴宣传+乡村文化献策+青年创客启示”五条主线,展开沉浸式实践活动。

在村史馆的“脱贫攻坚”“党建引领”专题展区,大家驻足观看,深入感悟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乡村的创新实践,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走进有机农场商品小卖部,党员们感悟劳作成果,在参观和购买中深刻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内涵,进一步强化“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意识,体验生态农业发展的魅力。

活动期间,讲解员与法律教师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社团学生代表讲解马郢村“艺术赋能乡村”的独特模式,以及法治如何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生动地传播党的“三农”政策,切实履行乡村振兴宣传责任。师生们还分组走访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者,深入了解他们的故事,并拍摄乡村振兴创业微视频,积极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此外,师生们与马郢村“青年创客空间”的创业者们进行座谈,学习他们“扎根基层、敢闯敢试”的奋斗精神,激励党员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勇于创新、积极进取。


三、开讲主题党课:在现场教学中激发责任担当
活动中,马院党总支还精心组织开展了三场别具一格的乡村主题党课。党员教师们立足专业特色,把党课讲台搬到了乡村的走廊、屋檐等一线场所,让理论宣讲充满“泥土气”和“烟火味”。
党总支书记葛成飞结合马郢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从“组织建设如何服务产业发展”“党员如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先锋作用”等角度切入,以马郢村从“空心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巨大转变为实例,深入浅出地阐释“小支部如何撬动大发展”的深刻道理。他强调:“基层党组织要像革命先烈那样,勇于啃下发展中的‘硬骨头’;要像马郢村党员那样,甘愿成为乡村振兴的‘铺路石’,以务实的作风架起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在马郢村非遗竹编体验馆前,思政课教师汪婷婷以当地传统手工艺“竹编”的保护与创新为切入点,讲述青年学生在传承非遗文化过程中的创新与坚守。她勉励同学们:“我们既要守护好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也要让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用青春的力量搭建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融合桥’。”

站在马郢村行知乡村学堂下,思政课教师吕涛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结合该村“农旅融合、生态富民”的发展路径,深入解读乡村振兴中的绿色发展密码。他谈到:“从革命年代的‘艰苦奋斗’到新时代的‘绿色发展’,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如一。党员们要像守护革命火种一样,坚守生态底线,让乡村既拥有深厚的‘红色底蕴’,又展现出迷人的‘绿色颜值’。”

三场主题党课以“小切口”讲透“大道理”,用身边事阐明“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推动“党课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
此外,"古木逢春,老树下的马郢蝶变""田间党课:解码马郢振兴密码"两场主题微党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录制,乡村作为微党课的重要实践载体,生动诠释了党员教师在基层一线的责任担当。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以“严”的标准筑牢初心,以“实”的作风践行使命,充分证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完全可以融入日常的行动自觉;红色基因也不是束之高阁的抽象符号,而是引领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灯塔。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将持续深化“党建+思政”融合创新,让红色资源成为鲜活的教学素材,让优良作风成为推动工作的坚实支撑,为培育“德技并修”的新时代人才贡献更多的“红色力量”。
(撰稿:吕涛;一审:吕涛;二审:杨忠慧;三审:葛成飞)